媒体报道
【西江日报】肇庆检察公益诉讼 文物保护有生力军
时间:2025-06-27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2025年6月26日《西江日报》第A06版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受种种因素影响,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常遭受挑战。近年来,肇庆市检察机关以预防与收复并重,传承与法治融合的理念,延伸检察监督触角,依法办理了广宁县带洞革命烈士公墓,广宁县云山里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多起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以办案实效解答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现实问题,彰显检察机关在文物保护中的法治担当。


“封川二区思礼乡农会旧址已经最大程度恢复原貌,总体保护较好,已作为广东省红色教育基地对外开放。”不久前,封开县检察院开展红色资源和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工作“回头看”,来到平凤镇思礼乡农会旧址(革命烈士龙拔汉同志故居)时,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向检察官介绍道。


原来,此前封开县检察院检察官经调查发现,思礼乡农会旧址存在墙体坍塌、楼顶破损、屋内堆积杂物等问题。为此,封开县检察院组织召开行政公益诉讼公开听证会,办案检察官向与会代表介绍案件办理情况以及对红色革命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属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各自职责与履职情况,研讨思礼乡农会旧址保护问题及下一步修复计划。最终,旧址的破损坍塌和环境卫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原貌得到修复,红色印记重焕光彩。


除了以办案推动文物保护外,检察机关还以科技赋能,守护历史文脉。千年诗廊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端州区检察院检察官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中发现,部分石刻遍布苔藓和裂痕,无法辨析原貌,长此以往将对石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办案检察官介绍,传统手段难以对摩崖石刻进行全方位保护和修复。在数字检察的支撑下,端州区检察院通过无人机三维建模技术,对石刻的受损情况进行数字建模和实景数字化的固定取证,为后续职能部门对残缺损毁的石刻进行修复提供技术数据支撑。同时督促石刻管理部门积极履职,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抢救性修复工作,并制定常态化管理措施,规范守护国家文物资源。


肇庆市检察院第五检察部副主任刘奕告诉记者,检察机关在依法履职过程中发现,受位置偏远,资金、人员、技术保障不到位,意识不足等因素影响,市内部分不可移动文物存在垃圾堆积、残旧破损、防火等安全设施不完善、长期失修等问题。部分行政部门或因重视不够、或受资金和人力不足掣肘,对文物保护履职不力,使得“保护第一”的原则难以落实。


“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督促行政监管,明确文物保护修缮主体职责,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文物保护工作落实到位。公益诉讼以常态化、制度化的方式介入,将文物保护纳入了法治轨道。”刘奕说,近三年来,肇庆检察机关在文物保护领域共立案17件,发出检察建议17份,修缮不可移动文物54处。54处文物,以革命遗址、名人故居、村庄公祠为主。


2025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其新增的检察公益诉讼条款规定,因违反本法规定造成文物严重损害或者存在严重损害风险,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照有关诉讼法的规定提起公益诉讼。


从文物保护法修订增设检察条款,到检察机关形成“立案—调查—建议—诉讼”的完整履职链条,法治力量正成为破解文物保护难题的良方。肇庆检察用法治力量为辖区内文物保护筑起一道“保护墙”,让经过历史长河洗礼的宝贵文物,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来源:西江日报

编校:翁绮琳

审核:李豪、李思欣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报道

【西江日报】肇庆检察公益诉讼 文物保护有生力军

时间:2025-06-27  作者:  新闻来源:  

▲2025年6月26日《西江日报》第A06版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受种种因素影响,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常遭受挑战。近年来,肇庆市检察机关以预防与收复并重,传承与法治融合的理念,延伸检察监督触角,依法办理了广宁县带洞革命烈士公墓,广宁县云山里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多起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以办案实效解答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现实问题,彰显检察机关在文物保护中的法治担当。


“封川二区思礼乡农会旧址已经最大程度恢复原貌,总体保护较好,已作为广东省红色教育基地对外开放。”不久前,封开县检察院开展红色资源和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工作“回头看”,来到平凤镇思礼乡农会旧址(革命烈士龙拔汉同志故居)时,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向检察官介绍道。


原来,此前封开县检察院检察官经调查发现,思礼乡农会旧址存在墙体坍塌、楼顶破损、屋内堆积杂物等问题。为此,封开县检察院组织召开行政公益诉讼公开听证会,办案检察官向与会代表介绍案件办理情况以及对红色革命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属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各自职责与履职情况,研讨思礼乡农会旧址保护问题及下一步修复计划。最终,旧址的破损坍塌和环境卫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原貌得到修复,红色印记重焕光彩。


除了以办案推动文物保护外,检察机关还以科技赋能,守护历史文脉。千年诗廊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端州区检察院检察官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中发现,部分石刻遍布苔藓和裂痕,无法辨析原貌,长此以往将对石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办案检察官介绍,传统手段难以对摩崖石刻进行全方位保护和修复。在数字检察的支撑下,端州区检察院通过无人机三维建模技术,对石刻的受损情况进行数字建模和实景数字化的固定取证,为后续职能部门对残缺损毁的石刻进行修复提供技术数据支撑。同时督促石刻管理部门积极履职,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抢救性修复工作,并制定常态化管理措施,规范守护国家文物资源。


肇庆市检察院第五检察部副主任刘奕告诉记者,检察机关在依法履职过程中发现,受位置偏远,资金、人员、技术保障不到位,意识不足等因素影响,市内部分不可移动文物存在垃圾堆积、残旧破损、防火等安全设施不完善、长期失修等问题。部分行政部门或因重视不够、或受资金和人力不足掣肘,对文物保护履职不力,使得“保护第一”的原则难以落实。


“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督促行政监管,明确文物保护修缮主体职责,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文物保护工作落实到位。公益诉讼以常态化、制度化的方式介入,将文物保护纳入了法治轨道。”刘奕说,近三年来,肇庆检察机关在文物保护领域共立案17件,发出检察建议17份,修缮不可移动文物54处。54处文物,以革命遗址、名人故居、村庄公祠为主。


2025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其新增的检察公益诉讼条款规定,因违反本法规定造成文物严重损害或者存在严重损害风险,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照有关诉讼法的规定提起公益诉讼。


从文物保护法修订增设检察条款,到检察机关形成“立案—调查—建议—诉讼”的完整履职链条,法治力量正成为破解文物保护难题的良方。肇庆检察用法治力量为辖区内文物保护筑起一道“保护墙”,让经过历史长河洗礼的宝贵文物,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来源:西江日报

编校:翁绮琳

审核:李豪、李思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