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肇庆检察官方网站
  • 您的位置:首页>队伍建设>检察文化>文学作品

    转变观念 树立权威 营造被公平正义萦绕的幸福------读《理性看、齐心办》有感

    时间:2018-06-07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罗敬文


      近期,我读了张检推荐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理性看 齐心办》,其实我对这本书一点都不陌生,在大学期间因为考公务员的关系,我就曾经读过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的书,《理性看齐心办》这本书紧扣社会大众十分关心的“公平正义怎么保障,收入分配怎么改革,环境恶化怎么扭转,食品安全怎么监管,教育质量怎么提高,养老难题怎么破解,道德失范怎么治理,干部作风怎么改进”这九个问题展开分析和阐述。本书立足群众视角、直面社会现实,着眼群众利益、谋划民生幸福,充分表达了广大群众的理论诉求和现实期盼。这本书正好也回应了2011年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另一本名为《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书。

      作为理论热点系列书籍,《理性看 齐心办》直面社会热点问题,本书的内涵也正如书的题目,“理性看”解决的是思维层面的问题,“齐心办”告诉我们的是行为层面的。本书告诉我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时,首先要学会去情绪化,要理性、辩证、实事求是地冷静分析。作为一名普通的百姓,我们难免也有想不通,想不透,甚至走极端的时候,但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时,我们需要更多的是理性和思考。“齐心办”着眼于“怎么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应只是社会问题的“看客”或“评判者”,我们都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不同的社会角色具有不同的社会责任。回避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直面问题、理性思考、共同承担一份社会责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传递一份正能量,社会才会更和谐,更美好。

      作为一名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干警,我们更关注的当然就是公平正义的问题。早在20072008年的理论热点面对面当中,就对公平正义这个话题展开过讨论。从“彭宇案”到最近热议的河源吴伟青因搀扶老人被讹而跳河自杀事件,每一个事件都能引起对公平正义的思考。不禁让人想到,到底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呢?对于公平正义,尤其是司法公正这方面,我作为一名法律人,有些许感受。

      一、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我记得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讲的是甲乙两人分一块蛋糕。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两人为如何公平地分蛋糕而争执不下。这时,有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让一个人切,另一个人先挑这样分蛋糕的公平问题就解决了。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只有合理的规则才能实现公平

      二、司法公信才是公平正义的基石

      著名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因此司法的公信力决定着国家的法治发展水平,法治发展水平对于保障公平正义又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但是我国相比西方国家有更长的人治经历,制度的缺位与对制度的信仰缺失更加严重。2007年“彭宇案”的出现引发了全民对于公平正义和司法公信的大讨论。案件的审理过程因为媒体的全程介入展现在公众面前,本来这是一个树立法律权威和普法宣传的机会,但人们关注的似乎是自身的正义感和裁判结果的冲突,甚至引入了司法应该接近媒体还是远离媒体的思考:在“彭宇案”审理过程中,由于媒体带有倾向性的报道,许多不明真相的网友误认为法院审判不公,司法公信力的信任危机既损害了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更大大影响了中国的法治进程。虽然此案最终以调解结案,但是产生影响远未结束,2011年“小悦悦事件”折射出的人性冷漠不能说没有受到此案的影响。

      三、司法公信力不等于民意

      近年来众多案件所显示出来的是法治思维与文化冲突导致司法公信力受到严重的质疑。其实法律价值中已经包含了正义的内容,所以法治思维下的公平正义应该是在法律的规范下分配利益,只要符合程序正义规范,得出的结果即应该是公平正义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程序正义大于实体正义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存在大量的非正义人治现象毁掉了民众对于官员的信心,“仇官”“仇富”的心理非常严重,由此连累到真正的法官作出的裁判也不被信任,检察院不批捕犯罪嫌疑人就是收受贿赂而放纵犯罪。而在民众的内心中正义标准是不一致的,一旦裁判结果与大多数民众的内心正义观不符合,司法公信力就会受到极大的质疑。民意尽管是大多数民众的意思表示,但并不总代表公平正义,民意是容易被诱导的,容易被煽动的。如几年前的药家鑫案件,因为媒体倾向性地煽动民众的仇官、仇富情绪,舆论纷纷站在受害者一方要求严惩药家鑫。大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就是公正的,当内心的正义标准与法治思维发生冲突的时候,应服从法治思维,尊重司法公信力。真正的法治社会中就应该是像美国司法的思维模式,如美国著名的“世纪审判”辛普森案件,尽管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他是凶手,但是仍然尊重法院作出的无罪判决。而在中国,与辛普森案件形成强烈对比的就是杜培武案件、佘祥林案件等等。正如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里指出的那样:“在美国,如果法律人在依据法治的逻辑在司法活动中作出不合常人思维的判断,民众也可以因为其角色的特殊性而基本认可其认知结果的合法性”。

      四、树立法律至上理念才是走向法治的必由之路

      大厦之坚、始于基石。要真正走向法治,除了要有完整的各门类法律体系外,还需要统揽性的一个标准,就是在民众中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相信法律、信任司法机关、维护裁判权威。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却是法治必由之路,也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维护司法权威、提升司法公信力不光要靠司法机关的努力,更要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力量。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使民众学法、知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民众敬畏法律,认识到法律高于任何权力、任何规范和个人,不能像某市副市长以“不能盲目相信法院”的言论严重降低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媒体要把握好舆论监督的尺度,不能变舆论监督为舆论审判,尊重司法权是前提,是不可逾越的一条红线。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公平正义的护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公平正义的理想弥散在我的每一个平常而忙碌的工作日。作为一名检察干警,要以忠于法律、忠于事实、忠于公平正义为法律信仰,养成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职业品质。在办案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及社会综合知识的学习,提升处理个案的能力。根据个案案情及证据情况,在坚持法律的基础上,灵活地适用法律,实现人民群众对个案公平的预期,提高释法说理能力,通过贴近社会生活的对法言法语的解释行为,维护当事人对司法公信力的信心。

    版权所有:肇庆市人民检察院
    地址:肇庆市端州三路39号 邮政编码:526060
    粤ICP备10214125号-1 技术支持:正义网

    粤公网安备 441202020005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