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以案说法 | 加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
时间:2023-09-24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近年来,随着对舌尖上安全的日益重视,司法机关对制售假酒的打击也越来越严厉。然而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作坊”便于隐蔽、逃避打击的特点,大量“生产”假冒的知名白酒。

现年55岁的许某(犯罪嫌疑人)从前以贩卖粮食为生,经济并不富裕。六年前,因为儿子结婚欠了不少外债,许某便想到通过帮助他人运送假酒来赚钱还债,也因此被查处过。不久前,许某为了赚钱又重操旧业,不过这回他不是帮人运送假酒,而是自己“制造”起了假酒。

起初,许某从酒店、废品收购站回收旧的高档白酒包装,又从市面上大量购入低档白酒,在自家车库里将这些低档白酒灌装成为高档的白酒出售。后来,出于安全考虑,许某租赁了一处民房用于灌装和存放假酒,并且专门雇人进行灌装和送货。经过许某的“装扮”,一些低档白酒迅速改头换面,摇身一变成了各种高档白酒,身价也跟着翻倍。

为了拓展销售渠道,许某曾主动去市区的一些烟酒商店上门推销,也会跟店主说明所销售的是以次充好的白酒,并保证“喝了对人没问题”。许某所售的酒价格明显低于正规酒,为了追求经济利润,一些店主怀着侥幸心理从许某手里购买了假酒进行销售。怕人识别出来,这些店主往往采取一箱真酒中掺入一瓶仿冒酒等方式,进行零售或批发,认为这样既不易被人察觉,也不会对其造成身体伤害。

后来,随着与许某有合作关系的烟酒商店店主徐某因销售假酒假烟被公安机关查处,许某也很快被警方抓获。直到案发,房东才知道其租出的房屋内在生产假冒白酒。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许某犯假冒注册商标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四万四千元。


检察官建议:

一是加强对出租屋的管理,对郊区等出租屋重点地区切实加强管理,防止出租屋成为假冒白酒犯罪行为的高发地。

二是加大白酒市场检查力度,尤其在重点节假日加大巡查力度,防止商家以次充好,给造假者提供市场。强化对假冒商标源头追查,依法进行打击,源头防止假冒白酒流入市场。

三是白酒企业丰富防伪手段,科学设计酒盒等外包装,努力做到无法重复回收利用,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广大消费者在购买白酒的时候也要擦亮双眼,选择从正规渠道购买白酒,不要贪图便宜购买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白酒,如发现质量问题也要及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农民于某的母亲陈老太因查出患有肺癌,在医院经过十多天治疗,病情不见好转。于某听说有个叫李某的人,专门给人治疗癌症,于是他通过电话联系到李某(犯罪嫌疑人),询问对方陈老太的肺癌能不能治好。李某承诺吃了他自配的胶囊,一定能够治好。

当日下午,于某从李某租住的车库中,花4500元购买了三种、一个疗程的自配胶囊。为便于服用,李某将三种胶囊分别装在标有1、2、3号字样的瓶子里,并叮嘱必须按照1∶4∶1的比例服用。第一个疗程吃完后,于某又向李某买了一个疗程的胶囊。结果,第二个疗程的药刚吃一天,陈老太就去世了。

之后,于某将剩下的胶囊拿给李某,并要求其退还药费。其间,双方发生争执,情急之下,李某居然跑到厨房,拿起菜刀砍向于某,导致于某膝盖、脚踝、后背等多处受伤。

经报警,民警将于某要求退还的胶囊予以扣押,并在李某所租车库中,搜查出尚未配药的空心胶囊75瓶。因涉嫌生产、销售假药,公安机关对李某立案侦查。

原来,现年65岁的李某一直热衷研究中医知识。后来,他被查出患有肺癌后,自己给自己配药,边吃边调理。周边的人获知后,陆续找上门来,让其配药给患有肿瘤、癌症的病人吃,他都是开好药方,让病人自己去药房抓药。

后来,因儿子生意失败,李某失去生活来源,便决定利用自己所谓的治癌“神药”,替人看病赚钱。2015年11月,他租了一间车库,作为自己看病的“诊所”,到中药店购买蜈蚣、鳖甲等药材和空心胶囊,用铜锅炒后磨成粉状,制成胶囊装入塑料瓶中,还用笔分别标上1、2、3号。同时,为了扩大影响力,李某还印制了名片,分发给前来咨询和买药的人。

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定,李某自配的所谓专治各种癌症的胶囊无国家相关批准证明文件,系假药。

据李某交代,他从未取得过任何行医资格,只在上世纪70年代做过五六年的农村兽医。

犯罪嫌疑人李某自以为懂药理,在没有任何行医资格的情况下,擅自制售所谓可以治疗癌症的胶囊;吃了没有疗效,他人要求退款时发生争执,居然还拿刀砍人。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李某犯生产、销售假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5000元,并禁止其在缓刑考验期内从事药品生产、销售及相关活动。


检察官提醒:

看病、购药须到正规医院或药店,勿轻信所谓“偏方”、自制药。


工业盐与食用盐外形相似,但价格相差巨大,有人为了降低食品生产成本,便用工业盐代替食用盐添加到食品中。

漆某(犯罪嫌疑人)有一家卤菜店,主要经营牛羊肉加工和卤菜。不久后,漆某认识了在某盐化公司上班的小明。小明利用出入盐化公司生产检验区域的便利,陆续带出了几十公斤的散装盐,袋子上鲜明印制着“工业盐”字样。

漆某计算,使用工业盐卤菜每天可以节约成本200多元,一个月下来便是6000多元。他明知这些工业盐不可以用来加工食品,但在巨大的利润差价面前,他选择了利益。漆某又结识了盐化厂的其他工作人员,通过他们直接拿到工业盐,共计几十次,都是25公斤或50公斤数量不等的散盐,用编织袋包装,印有“工业精制盐”或韩文标识。

后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漆某经营的牛羊肉卤菜店进行执法检查,当场查扣各类盐累计近七百公斤。经鉴定,被查获的工业精制盐碘项目均不符合国家标准,为不合格产品。检察机关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对漆某提起公诉。

办案检察官介绍,现场查获的未使用的工业盐数量巨大,按盐、肉3:100配比,可生产牛肉、卤菜两万多公斤,其潜在的社会危险性较大。

最终,漆某被判处拘役两个月,缓刑四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检察官提醒:

食盐安全关系到百姓的身心健康,切勿贪图小利而在食品中使用工业盐,否则,害人害己。



您的位置:首页>案例频道>典型案例

以案说法 | 加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

时间:2023-09-24  作者:  新闻来源:  

近年来,随着对舌尖上安全的日益重视,司法机关对制售假酒的打击也越来越严厉。然而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作坊”便于隐蔽、逃避打击的特点,大量“生产”假冒的知名白酒。

现年55岁的许某(犯罪嫌疑人)从前以贩卖粮食为生,经济并不富裕。六年前,因为儿子结婚欠了不少外债,许某便想到通过帮助他人运送假酒来赚钱还债,也因此被查处过。不久前,许某为了赚钱又重操旧业,不过这回他不是帮人运送假酒,而是自己“制造”起了假酒。

起初,许某从酒店、废品收购站回收旧的高档白酒包装,又从市面上大量购入低档白酒,在自家车库里将这些低档白酒灌装成为高档的白酒出售。后来,出于安全考虑,许某租赁了一处民房用于灌装和存放假酒,并且专门雇人进行灌装和送货。经过许某的“装扮”,一些低档白酒迅速改头换面,摇身一变成了各种高档白酒,身价也跟着翻倍。

为了拓展销售渠道,许某曾主动去市区的一些烟酒商店上门推销,也会跟店主说明所销售的是以次充好的白酒,并保证“喝了对人没问题”。许某所售的酒价格明显低于正规酒,为了追求经济利润,一些店主怀着侥幸心理从许某手里购买了假酒进行销售。怕人识别出来,这些店主往往采取一箱真酒中掺入一瓶仿冒酒等方式,进行零售或批发,认为这样既不易被人察觉,也不会对其造成身体伤害。

后来,随着与许某有合作关系的烟酒商店店主徐某因销售假酒假烟被公安机关查处,许某也很快被警方抓获。直到案发,房东才知道其租出的房屋内在生产假冒白酒。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许某犯假冒注册商标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四万四千元。


检察官建议:

一是加强对出租屋的管理,对郊区等出租屋重点地区切实加强管理,防止出租屋成为假冒白酒犯罪行为的高发地。

二是加大白酒市场检查力度,尤其在重点节假日加大巡查力度,防止商家以次充好,给造假者提供市场。强化对假冒商标源头追查,依法进行打击,源头防止假冒白酒流入市场。

三是白酒企业丰富防伪手段,科学设计酒盒等外包装,努力做到无法重复回收利用,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广大消费者在购买白酒的时候也要擦亮双眼,选择从正规渠道购买白酒,不要贪图便宜购买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白酒,如发现质量问题也要及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农民于某的母亲陈老太因查出患有肺癌,在医院经过十多天治疗,病情不见好转。于某听说有个叫李某的人,专门给人治疗癌症,于是他通过电话联系到李某(犯罪嫌疑人),询问对方陈老太的肺癌能不能治好。李某承诺吃了他自配的胶囊,一定能够治好。

当日下午,于某从李某租住的车库中,花4500元购买了三种、一个疗程的自配胶囊。为便于服用,李某将三种胶囊分别装在标有1、2、3号字样的瓶子里,并叮嘱必须按照1∶4∶1的比例服用。第一个疗程吃完后,于某又向李某买了一个疗程的胶囊。结果,第二个疗程的药刚吃一天,陈老太就去世了。

之后,于某将剩下的胶囊拿给李某,并要求其退还药费。其间,双方发生争执,情急之下,李某居然跑到厨房,拿起菜刀砍向于某,导致于某膝盖、脚踝、后背等多处受伤。

经报警,民警将于某要求退还的胶囊予以扣押,并在李某所租车库中,搜查出尚未配药的空心胶囊75瓶。因涉嫌生产、销售假药,公安机关对李某立案侦查。

原来,现年65岁的李某一直热衷研究中医知识。后来,他被查出患有肺癌后,自己给自己配药,边吃边调理。周边的人获知后,陆续找上门来,让其配药给患有肿瘤、癌症的病人吃,他都是开好药方,让病人自己去药房抓药。

后来,因儿子生意失败,李某失去生活来源,便决定利用自己所谓的治癌“神药”,替人看病赚钱。2015年11月,他租了一间车库,作为自己看病的“诊所”,到中药店购买蜈蚣、鳖甲等药材和空心胶囊,用铜锅炒后磨成粉状,制成胶囊装入塑料瓶中,还用笔分别标上1、2、3号。同时,为了扩大影响力,李某还印制了名片,分发给前来咨询和买药的人。

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定,李某自配的所谓专治各种癌症的胶囊无国家相关批准证明文件,系假药。

据李某交代,他从未取得过任何行医资格,只在上世纪70年代做过五六年的农村兽医。

犯罪嫌疑人李某自以为懂药理,在没有任何行医资格的情况下,擅自制售所谓可以治疗癌症的胶囊;吃了没有疗效,他人要求退款时发生争执,居然还拿刀砍人。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李某犯生产、销售假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5000元,并禁止其在缓刑考验期内从事药品生产、销售及相关活动。


检察官提醒:

看病、购药须到正规医院或药店,勿轻信所谓“偏方”、自制药。


工业盐与食用盐外形相似,但价格相差巨大,有人为了降低食品生产成本,便用工业盐代替食用盐添加到食品中。

漆某(犯罪嫌疑人)有一家卤菜店,主要经营牛羊肉加工和卤菜。不久后,漆某认识了在某盐化公司上班的小明。小明利用出入盐化公司生产检验区域的便利,陆续带出了几十公斤的散装盐,袋子上鲜明印制着“工业盐”字样。

漆某计算,使用工业盐卤菜每天可以节约成本200多元,一个月下来便是6000多元。他明知这些工业盐不可以用来加工食品,但在巨大的利润差价面前,他选择了利益。漆某又结识了盐化厂的其他工作人员,通过他们直接拿到工业盐,共计几十次,都是25公斤或50公斤数量不等的散盐,用编织袋包装,印有“工业精制盐”或韩文标识。

后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漆某经营的牛羊肉卤菜店进行执法检查,当场查扣各类盐累计近七百公斤。经鉴定,被查获的工业精制盐碘项目均不符合国家标准,为不合格产品。检察机关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对漆某提起公诉。

办案检察官介绍,现场查获的未使用的工业盐数量巨大,按盐、肉3:100配比,可生产牛肉、卤菜两万多公斤,其潜在的社会危险性较大。

最终,漆某被判处拘役两个月,缓刑四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检察官提醒:

食盐安全关系到百姓的身心健康,切勿贪图小利而在食品中使用工业盐,否则,害人害己。